你是我的朋友
——有關(guān)人際交往的原則
年少輕狂的少年人總愛說:“這是我自己的人生”。在這個潮流涌動,大膽向前的時代,當人們都在努力地企圖塑造“自我”,都覺得自己是一個獨立個體時,卻還是有這樣一個事實——接受吧!人類天生就是要適應一種與人相處群體式的生活。小至一個家庭,大至整個社會,人就像處于一條永遠不會斷裂的鎖鏈一般,當一個人離開一個團隊,不久便馬上會進入另一個新的團隊,比如,高中畢業(yè)了,我們就會進入下一段的生活,要進入大學。這也就像乘坐一部公交車,每到一站,有一些乘客下去了,卻又有一些乘客上來了,他們會繼續(xù)與我們共享下一段的旅途。
人際交往是一種心與心的交流和碰撞。這種感覺我們常常會有:人與人之間心理的距離越近,那么雙方便感到心情舒暢,無所不談;而假若人與人之間發(fā)生了矛盾與沖突,這時,心之間的距離就變得很大,彼此產(chǎn)生了不愉快的情緒體驗,繼而有可能抑郁,孤立,甚至憂傷,這便是人際群體中的交往的兩種情況。
在一個群體中,總有一些人能夠相互吸引,一些人與人,他們之間總有一種特殊的磁場,有的吸引,有的排斥。古語便有云:白首如新,傾蓋如故,說的就是有些人生活了一輩子卻一直不了解,而有些人只一面便已經(jīng)心有靈犀。雖然這種說法或多或少有些夸張,可人際交往之間的吸引確實存在著一些原則。
不難發(fā)現(xiàn),剛進入一個團體時,開始的時候,經(jīng)常同我們交談,并漸漸有可能成為自己知己的那些人,很有可能是同桌,有可能是同小組的成員,也有可能是與自己同寢室的室友們,總之,他們總是那些離我們很近的一些人。空間上的接近會讓人們從相識到相知,空間上的距離越小,與對方越接近,那也便更容易引為知己,這種現(xiàn)象在交往的早期尤為明顯。剛進大學,往往與我們并排而行,親密無間的多是我們的室友,其中還有一個更大的原因就是我們相互之間已經(jīng)暴露了許多的信息,至少比其他人要更多一些,這種現(xiàn)象就被稱作“曝光效應”,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往往是在刺激越多的情況下,越能相互產(chǎn)生一定的好感,因為了解使我們接近。不過,這也并非必然,這種鄰近因素常常也就是在人際關(guān)系建立的起初發(fā)揮著不小的作用,那是因為這涉及了交往利益與交往成本,畢竟與距離近的人交往,所用的時間與計劃都是較少的。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鄰近效應并不能持之以恒,就比如我們也會聽到有人是因為了解而慢慢地疏遠了。
常常會聽到“老鄉(xiāng)見老鄉(xiāng),兩眼淚汪汪”或者“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這樣的話。“名片效應”無疑是人際交往中一種很有趣的現(xiàn)象。相處的初期,或許空間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人際間的交往,可隨著時間的推移,能讓兩個人繼續(xù)深交下去的,很大一部分便是因為大家有著相似的態(tài)度。比如來自同一個地方;有著同樣的宗教、信仰;或者有著相同的興趣愛好、審美觀點??偠灾@些來自另一個人的“共同點”使自己倍感親切,因為相似,我們便覺得在這個世界上,有人與自己有著相同的認知,至少自己得到了認同。我們會喜歡那些與自己相似的人,那些與我們有共同追求的人,亞里士多德如是說。
為什么會有最熟悉的陌生人,我們常常聽到在一些浪漫的故事中,男女主角或許在相識之前的某個時刻,某個空間已經(jīng)相遇過,我們也有在電視劇中看到以下的狗血鏡頭,比如當一個男人想與一個美女搭訕時,常蹦出來的一句話就是“小姐,我們是不是在哪兒見過。”其實這些事件就是深諳了一種人際交往中的心理學原理:熟悉性。熟悉是增進人際關(guān)系的又一種因素。當我們發(fā)現(xiàn)在人群只能夠有這樣一個人居然同自己過去所熟悉的一個人長得那么幾分相似,或者我們的大學新同學居然與自己某個中學好友有著那么些相同的時候,那種親切感似乎馬上油然而生了。接觸會加深了解,而我們對一個人的了解常常是從一些表面的東西開始,當我們更相信自己的經(jīng)驗,自己的判斷的時候,因為曾經(jīng)的熟悉,于是便更相信自己對于對方行為的預測,這樣便就更坦然,舒適地與他人相處了。
在我們的生活中,也常見這樣的相處模式,有些好朋友,夫妻的親密關(guān)系是一種互補型的形式,有很大一部分的人愿意與那些擁有自己沒有或者自己所向往品質(zhì)的人交往。這似乎有點“異性相吸”的感覺,當然這里的異性指的是一種“不同的品質(zhì)”?;パa因素在增進人際吸引方面往往是在感情越發(fā)深刻的階段,因為哪個時候我們或許更期望有一些互補的東西填充進自己的生活,正像之前所提到的那樣,我們每一個人都并非獨立的個體,我們需要人際之間的互補。
由此,又難免產(chǎn)生這樣的疑問,在人際交往中,哪些品質(zhì)會讓人產(chǎn)生良好的第一印象呢?畢竟這第一面往往會影響了之后很大一段時間他人對自己的看法。當然,不奇怪人們會以貌取人,也常常喜歡一些能力強悍的精英,畢竟鶴立雞群總是一件很顯眼的事情,人們總是想要探一探究竟的,可這多少是些先天的因素,好在這樣的輻射效應所射出的光芒也并不會持續(xù)得太久,因為我們?nèi)祟愑兄珡姷倪m應能力。于是,美國的心理學家索羅門·阿希就這樣說了:“熱情”這種品質(zhì)被證明是影響印象形成的核心品質(zhì)。一個待人熱情的人總比冷淡的人更有吸引力。于是乎,我們便大大地松了一口氣——好在這種品質(zhì)還沒過多地涉及到先天的因素。
在新的圈子里,我們總要同新朋友們見面,很自然,我們喜歡交往的人并不一定是漂亮、聰明或者是有很高社會地位的人,同理,我們也并不一定是一個極其漂亮、聰明、能干的人,但我們?nèi)耘f有一群很好的朋友,并且不得不承認我們確實交到了很好的朋友。這個就是人際交往中吸引的相互性,喜歡別人的人也常能得到別人的喜歡。當悅納周圍的一切時,身邊的一切在自己看來也如此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