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類鳥,叫冢雉(Megapodiidae),體型跟家雞差不多,長相跟火雞差不多。它們有個絕技,寶寶是“種”出來的。
冢雉不孵蛋,不帶娃,它們找個暖和的寶地——比如有地?zé)岬幕鹕礁浇⒏迟|(zhì)產(chǎn)熱的林間、陽光曬熱的沙灘——把蛋埋在里頭。過一陣子,小冢雉自己孵出來,孵化當(dāng)天就全身披羽,能飛擅走,無需爹媽,獨立生存……
瞧瞧人家,這才叫佛系寶寶呢。
灌叢冢雉(Alectura lathami);灌叢冢雉寶寶。圖片來源:維基百科,paulhypnos
相比起來,人類嬰兒實在是弱爆了。生出來能干啥?呼吸。出生2個月才能抬個頭,6個月才能原地翻個身,1歲才能撅著屁股爬幾步。吃要喂到嘴里,睡要被人哄著,行動要被抱著。需要爸媽精心照顧,加上祖父母輩一起照顧,再加上鄰居朋友一起照顧(alloparenting)……
即使不跟一出生就放飛自我的冢雉比,其他動物的幼崽也比人類嬰兒強(qiáng)得多。小馬小牛小長頸鹿出生幾小時就能站立,一周內(nèi)就能追著媽媽到處跑。小猴子出生后就能主動抓住媽媽的毛,把自己變成一個掛件。人類嬰兒只會躺在原地哭,大人逃命時,還得騰出一只手挾個胖娃娃。
這屆人類寶寶不行??!這是來拖累大人生存率的魔系寶寶吧!
為什么我們爬到了食物鏈頂端,卻生出弱到不行的幼崽呢?
抓住猴子媽媽的小猴子。圖片來源: Kathy West, CNPRC/UC Davis
***
生理限制是個很重要的原因。
拿鳥類來說。剛出生的小鳥可分兩種:像冢雉那樣能干的,或者至少像小雞小鴨那樣,剛孵化就有毛絨絨的細(xì)羽,能跟著媽媽跑前跑后的,叫“早成雛”(Precocial)。像剛孵化的麻雀一樣,眼睛閉著,光禿禿的,只能無力地趴在巢里等爸媽投喂,叫“晚成雛”(Altricial)。
早成雛鳥類往往體型較大,可以生出比較大、能量比較富足的鳥蛋,鳥胚在蛋里能發(fā)育到比較成熟的階段。晚成雛鳥類則往往體型比較小,鳥胚“發(fā)育到半截”就破殼出來,后半截就依賴父母飼喂?fàn)I養(yǎng)。小雀基本都是晚成雛。
人類正是屬于“晚成雛”這類。動物學(xué)家阿道夫·波特曼(Adolf Portmann)計算認(rèn)為,嬰兒要被懷上18~21個月,才能達(dá)到黑猩猩幼崽出生時的成熟度。而人類平均孕期是9個月。也就是說,9個月到一歲大的嬰兒,才跟剛出生的猩猩差不多。
制約鳥類“孕期”的,主要是體型大小。制約人類孕期的是什么呢?
有兩種假說。
傳統(tǒng)觀點認(rèn)為是骨盆大小。這派觀點認(rèn)為,直立行走時,骨盆狹窄更容易保持平衡,于是人類女性有了相對狹窄的骨盆。然而,這讓分娩變得困難。如果孕期太長,大個子的胎兒就難以順利通過骨盆。不過,研究者霍利·鄧斯沃斯(Holly Dunsworth)計算后認(rèn)為,其實骨盆變大并不會對直立行走十分不利,而且人類女性骨盆只要平均寬個3厘米,就能讓胎兒出生時的成熟度接近黑猩猩了,而女性里骨盆寬度本來就有寬有窄,3厘米完全在正常波動范圍之內(nèi)。
鄧斯沃斯提出了一種新假說,認(rèn)為是代謝負(fù)擔(dān)限制了人類的孕期。
人都有基礎(chǔ)代謝值。普通人類在代謝上升到自己正常值的2倍時,就已經(jīng)覺得很辛苦;上升到2.5倍差不多就是極限了。除非是專業(yè)訓(xùn)練的運(yùn)動員,才能在一段時間內(nèi)經(jīng)受住4~5倍的代謝率。
孕婦體內(nèi)多了個胎兒和胎盤,自己的子宮也長大許多,為了支持這些組織,代謝率必須升高。到懷孕6個月時,孕婦代謝已經(jīng)上升到了接近2倍基礎(chǔ)代謝率,此后增長雖然放緩,但還是一直在增加,到懷胎9月要分娩時,孕婦也差不多到能支持的極限了。
孕期到出生后,孕婦(灰色方格)和孩子(黑色圓點)的代謝率變化。圖片來源:參考論文1
(所以懷到后來都有種“趕快生了吧好煩啊”的感覺。)
在孕育孩子這件事上,人類媽媽已經(jīng)拼盡全力了。
***
腦子大小,也是個很重要的原因。
鳥類學(xué)家也觀察到了這點:早成雛與晚成雛,頭的大小不同。
破殼時,早成雛頭的絕對值比較大。然而,長大后的頭身比例,是晚成雛更大一點。也就是說,晚成雛鳥類有著相對更大的大腦。
早成雛破殼時頭大,因為蛋里營養(yǎng)夠,發(fā)育得好,也因為早成雛破殼后就必須處理很多事,沒有足夠大的大腦可不行。
晚成雛雖然剛孵化時營養(yǎng)不良,然而破殼后就有父母精心投喂。營養(yǎng)充足后,大腦就可以好好發(fā)育了。另外,照顧晚成雛可不是件簡單的事,沒能解決種種困難的鳥都絕后了,于是,晚成雛爹媽們的智力就越來越發(fā)達(dá),結(jié)果就有了更大的頭身比……
(帶娃比上班難多了,晚成雛爹媽對早成雛爹媽說。)
早成雛vs晚成雛。圖片來源:維基百科,photography-vlm.blogspot.com
***
人類也長著典型的“晚成雛之頭”。
出生時,嬰兒頭的大小不到成人的30%。黑猩猩出生時頭的大小有成年時的40%。等到成年,人類大腦體積是黑猩猩的3倍,體重卻只比黑猩猩重上不到20%。休息時,人類大腦耗能占25%,其他猿類大腦耗能也就8%。
一些基因突變,讓人類生出了更為脆弱的幼崽。為了照顧更脆弱的幼崽,人類爹媽不得不變得更聰明。然后幼崽越來越弱,爹媽越來越強(qiáng)……爹媽要是不夠聰明,弱弱的幼崽就很容易夭折。1988年在發(fā)展中國家做的一個研究顯示,母親每多受一年教育,孩子在5歲前的死亡率就降低7~9%。
脆弱的幼崽也改變了人類的習(xí)慣。我們變得慣于將幼崽帶在身邊長期照拂,變得更仰賴后天學(xué)習(xí)而不是先天本能。這種照顧可能也極大地促進(jìn)了智力發(fā)展,研究者史蒂芬·皮安塔多西(Steven Piantadosi )和 塞萊斯特·基德(Celeste Kidd)就發(fā)現(xiàn),動物從出生到斷奶的時間越長,未來的智力水平就越高。比起頭圍,“斷奶時間”(weaning time)甚至更能預(yù)測智力。比方說,斷奶時間紅毛猩猩比狒狒長,狒狒又比狐猴長。智力上,紅毛猩猩就強(qiáng)過狒狒,狒狒又強(qiáng)過狐猴。
智力與斷奶時間的關(guān)系。圖片來源:參考論文2
寶寶出生時越弱,照顧起來越麻煩,未來的潛力反而越大啊。
為什么基因突變發(fā)生在了人類身上呢?是什么讓我們進(jìn)入“寶寶越弱,爹媽越強(qiáng)”的正反饋循環(huán)呢?
可能就是運(yùn)氣吧。
這個突變的時刻,大概發(fā)生在10萬年前。那以后,智人攀上了認(rèn)知能力的頂峰,走出非洲,征服世界,一路滅掉了魯?shù)婪蛉?、直立人、尼安德特人、梭羅人、丹尼索瓦人、弗洛里斯人……
這世界上現(xiàn)在有好幾種豹,好幾種熊,好幾種鯨……卻只存在一種人。
原因之一,是我們沒有佛系寶寶。
參考資料
- Dunsworth, H. M., Warrener, A. G., Deacon,T., Ellison, P. T., & Pontzer, H. (2012). Metabolic hypothesis for humanaltriciality.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9(38),15212-15216.
- Piantadosi, S., & Kidd, C. (2016).Extraordinary intelligence and the care of infant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Academy Of Sciences, 113(25), 6874-6879. doi:10.1073/pnas.1506752113
- Cleland, J. G., & Van Ginneken, J. K. (1988). Maternal education and child survival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 search for pathways of influence.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27(12), 1357-1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