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期第二次月考作文范文
發(fā)布時間:2014-12-25 08:19:30瀏覽次數(shù):2600
“講和”須有道
道:方法、規(guī)律也。“講和”,尤其是在困境、挫折、失敗......面對自己講和更需要方式方法。用對其道便是一種智慧。反之,則如巴金先生所說,“他的靈魂也不會掌握在自己手中”。
對自己講和是一種境界,一種智慧。古有陶淵明辭去彭澤縣令一官,歸隱田園,只為尋得一方寧靜;今有新鳳霞更換新壺,置于原位,求得心中一絲安慰。二人無論是時代、處境都是不同的,但對于處理事物的方式方法都有異曲同工之妙。陶潛面對黑暗的官場,無力改變,最終與自己講和,不入仕,只做終南山下采菊耕種的農(nóng)夫,逍然自得。新鳳霞打碎自己心愛之物,雖痛心不已,卻也無法改變,便尋得一把更漂亮的小茶壺,使自己得以寬心。面對精神上的不安與痛苦,二人與自己講和,讓心靈得以慰藉,難道不是一種智慧嗎?
對自己講和并不等于放棄與退縮,在精神上對自己講和是對自己的慰藉。但在困難與厄境面前一味的講和,卻也只會失敗。在挫折面前,既不能固執(zhí)己見,也不可輕易放棄。懂得變通,懂得與之抗衡,才是真正的“講和”。
魯迅是一個被千萬人寫過,未來也將會被千萬人寫下去的傳奇人物。在他身上體現(xiàn)出許多優(yōu)秀品質(zhì),可在我看來,魯迅身上最值得我們學習的是他在困難面前與自己講和的方法。在國家危亡、民族衰微之際,他從實業(yè)轉醫(yī)學,又從醫(yī)學轉文學,在不斷的失敗與不斷的與自己講和中,寫下一篇篇發(fā)人深省的文章,挽救了國人麻木不仁的靈魂。
對自己講和須有道。道之中則為智,道之外則為怯。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有自己的思想,對事物都有不同的看法。在李白眼中,對待困難是一種“安得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傲然之氣,在林沖看來則是可以經(jīng)受胯下之辱的隱忍的權宜之計;在文天祥的眼中有著“人生自古誰無死”的灑脫之氣,可在民間也流傳著“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的保全之計。所以對自己講和的道全在自己,結果是自己所需要的就是正確的。目的地未到卻置之不理的,以為是與自己“講和”卻是一種怯懦的表現(xiàn)。
講和須有道,無論是“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憤世嫉俗,還是“出淤泥而不染”的歸隱田園,其結果都是合乎心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