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報:高考改革中躺槍的數學
發(fā)布時間:2014-03-26 10:14:20瀏覽次數:2745
新民晚報:高考改革中躺槍的數學
本版上周六的文章《英語分值降低有沒有問題》提到,雖然有媒體搞了個調查,結論是88%的受訪者贊成取消英語高考,但這是個“局部真理”,如果調查看看多少受訪者贊成取消數學,出來的數字不會低多少。
這樣的調查確實有。一些高考改革方案拿英語開刀,數學不幸“躺著中槍”。微博上不僅有“數學滾出高考”的話題,而且在16萬多名投票的網友中,支持者高達四分之三。
這樣的“調查結果”,與其說是代表了一種現實的意見分布,不如說是反映了一種情緒的宣泄。畢竟,正經的社會調查,至少不會用“滾”之類的情緒化表達。然而,許多人在高考之前飽受數學的“折磨”,考完就把大部分數學知識拋諸腦后,的確是事實。
被如此不待見的數學,是應試教育、題海戰(zhàn)術的替罪羊。在進入大學之前學習不同學科,是完善知識結構、訓練思維能力所必需的,也是為專業(yè)學習打下基礎。即便高考之后不再學習數學、從事工作用不到數學,也不能因為“無用”,就否定數學在鍛煉邏輯思維能力上的作用。
新華社的一篇報道,就很為數學叫屈。文中舉了個例子:今年“十一”期間,媒體報道天安門廣場在升旗儀式后留下5噸垃圾,有網友認為這個數字有問題,“110000人÷5000千克=22千克/人=44斤/人,11萬人看升國旗,難道每人扛了一袋約50斤的大米嗎”,但這個除法等式明顯把被除數和除數搞反了。這個例子與數學直接相關,而很多問題,即便用不到計算,也需要一種縝密的態(tài)度。
某個學科除了考試別無他“用”,不是取消這門學科的理由;某個學科意義重大,也不代表目前的教學方式無需改善。學習總是要吃點苦的,但應試壓力和填鴨式教學,讓學生幾乎看不到各個學科的魅力,當學生對一個學科產生興趣,想要獲得應試之外的知識積累和思維鍛煉,往往只能訴諸課外。
教學方式的改善,需要對現狀的客觀把握。當前的教育好在哪里缺在哪里,要有科學的評估方式,才可能獲得符合實際的結論,很多時候,方式比結論更重要。這遠遠比“數學滾出高考”之類的調查復雜許多,但不能不做。(作者 郁晶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