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到改革的思想和精神最重要
——對教學改革的思考
語文組 王 平
我校教學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中,有初中部的什么“二七一”模式,有少兒部的“錢學森智慧課堂”等等,但在教改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學得像不像的問題,學得好不好的問題。到底怎樣才算學得好呢?我認為學到改革的思想和精神才是最重要的。
在說到寫文章的方法是有很多種,但最后都會用一句話收尾,那就是“文無定法”,否則,所說的所有方法都是有隙可擊的。這和教學是何等相似,如果以一種定法去判定其好與不好,必然受到這種成法的限制,最終走向死路了。
齊白石的繪畫人生便是一個很好的佐證。我們說到中國繪畫,不能不提的一位大家是齊白石,他畫的蝦栩栩如生,無水卻讓人感覺在水中游。他的山水也是自己心境的一種體驗,不管是不是名山大川,都是他親自去過的地方。山水畫簡單,大方,別具一格。他的畫的題跋就沒有了八股文的限制,完全是自己心靈大膽的表現(xiàn)。齊白石能成為大家,也是受過很多人影響,他受吳昌碩影響很大, 但是吳昌碩揚文人之風,過多的表達文人的清高人格。齊白石雖然也學文人畫,但是他的畫中表達的是對具體情景的回憶與體驗。如果說吳昌碩倡導的是一種“絕世姿”的姿態(tài),那么齊白石就是一種“蔬筍氣”的姿態(tài)。齊白石的畫完全是自己心靈大膽的表現(xiàn),他做的就是一個純粹的自己,沒有做作,沒有虛偽,只有自我。如果齊白石也去表現(xiàn)文人的清高,或許他只能生活在吳昌碩的背后,學得再像,也不能聲名顯赫,成為大家。齊白石說過這樣的話:“學我者生,似我者死。”他正是明白了這個道理才能獨樹一幟,成為了獨一無二的齊白石。
那么回到教學教法上,其實是一樣的道理,教育的百花園也只有百花齊放才能滿園春色。如果一味照搬,不考慮自身特點,不能形成自己的風格,終難成為優(yōu)秀教師,更別說教育專家。
所以說,教改最重要的是學習別人的教改精神,敢于創(chuàng)新,做到與時俱進。否則,在你學別人的時候,別人已經(jīng)探討出更新的方法,你就又去學,那你就永遠是落后的,很明顯這有悖于學習的初衷。
美國式的課堂
——對一堂課的思考
語文組 王 平
從兄弟學校來了一位優(yōu)秀教師,給12級少兒班講了一堂課,是《富蘭克林自傳》節(jié)選。據(jù)說是純美國式的課堂。美國式的課堂我沒有見過,只是聽說過開放性強,能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如果說這一節(jié)課就是純美國式的,就算是見識過了。
課后評課階段,兩位專家有分歧,一位是極力推崇,完全肯定,一位是大膽質(zhì)疑,認為讓孩子們提前準備一些資料,展示一下,學生們得到的知識性的東西太少。這種爭論較為激烈。我是在一定程度上思考了后一位專家提出的問題。首先我認為知識性的東西肯定得有,但不一定每一節(jié)課都有,另外,我想,美國式的課堂也不該是都一樣的,所以,以“這是純美國式的教學方式”作為盾牌,來消除質(zhì)疑的聲音,肯定是不對的。如果你認為這課堂有問題,就說明你是傳統(tǒng)的。這就引出一個問題,傳統(tǒng)的都是不好的嗎?
社會發(fā)展就是在否定之否定的過程中前進的,必定有繼承,也有創(chuàng)新。教學改革也決不能走全盤否定的道路,這正如魯迅先生《拿來主義》中觀點一樣,有用的我們才拿來。
初登講臺的老師要有新的教育理念
語文組 王 平
在帶實習生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他們由于曾經(jīng)的受教育方式是被接受式的,也就是說,在做學生時,他們的老師采用的是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一味地講,學生只是聽和記,很少師生互動,也很少有學生質(zhì)疑。這使得他們有一個框框,老師就是這個樣子的。所以,在他們到了學校聽課后,一致反映現(xiàn)在的方式和他們上學時差別很大。雖然是明白新課程理念,但落實起來卻是另一回事。他們授課時,準備充分,講解細致,缺少互動,仍然體現(xiàn)出以老師為主體的特征。
這對一個年輕老師是很危險的,這將會出現(xiàn)的結果是,一上講臺就走老路,當發(fā)現(xiàn)自己落后了再進行教改,就會非常被動,既費時,又費力。所以,剛走上講臺的青年教師,要有新的教育理念,走在教改的前列。因為他們還沒有固定的教學模式,一切都是新的,如果富有創(chuàng)新精神,他們是最容易成為教學改革先鋒的。
孩子的大氣從哪里來?
語文組 王 平
在從事班主任工作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有些孩子特別細致嚴謹,遇事多慮,一點也放不開。在考試時,他們往往出現(xiàn)焦慮情緒,甚至會特別在意的去調(diào)整作息時間。
通過和孩子父母的接觸,我發(fā)現(xiàn)這些孩子的父母就是這樣的,事無巨細,考慮周全。他們對孩子學習非常關注,并且特別注意教育方式。他們之所以注意教育方式,就是怕給孩子壓力。所以他們無論是想了解孩子情況還是做思想工作,都會委婉曲折。但他們哪里知道,自己的孩子早已了解自己的父母,并且和自己的父母一樣的細致,他們善于體察父母用意,他們敏感的心能一下子捕捉到來自父母的愛、責備、期盼等信息,而這些都有可能轉化為壓力。
所以。我深刻地意識到,從孩子身上我們往往能看到父母的影子,孩子的習慣、性情等會受父母影響,比如:細粗心、粗暴、拖拉。孩子的大氣也是從父母那里來的。
盡管這是一個不完全的說理過程,但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很大,是早已有教育專家論證過的,我只是從身邊有找到例證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