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不“玩”
作者:凌龍華 文章來源:《中國教育報》及河南教育科研網(wǎng)
現(xiàn)在教育上有很多“玩”(玩口號,玩特色)的做法,我在這里說說教育科研上的“玩”??梢赃@樣說,因為依仗著“科研”這一權威,教育科研上的“玩”法可能更高明,也更“貓膩”。
一是玩概念
概念是理念的基因,是理念之核。一個閃爍著理念光芒的概念有時就是一個好課題,完全能引領教育者去反思、去探究,去印證、去建構。遺憾的是,許多概念只是“換種說法”而已,缺乏新的思想,更缺乏鮮活的實踐來支撐。閉門造車、故弄玄虛,模棱兩可、似是而非,使得本該清晰、理性的概念變得生硬。為了速成“創(chuàng)新”,許多“科研”已遠離了教育生活之源。不是從課堂中發(fā)現(xiàn)問題,不是從問題中生成課題,而是在文本上大顯身手:玩概念,玩說法。
執(zhí)意讓人讀不懂,努力編造一個新名詞,已被某些論文專業(yè)戶作為科研“創(chuàng)新”、“致富”的一條捷徑。
二是玩模式
世界是豐富多彩的,教育是動態(tài)的,也應該是五彩繽紛的。在教育的百花園,任何的模式演繹到極點就是“禁錮”和“僵化”。因此,我們不必信奉某人某模式為教育法寶,更不必把教育科研的“熱區(qū)”框定在提煉、制造所謂的“X步法”、“XX教育模式”……上。
教育面對的是活生生的人,是時刻在發(fā)展的人,此法在此地此時有效,決不意味著它在彼時彼地有用。就像馬家軍的訓練法,它創(chuàng)造了幾個世界長跑紀錄,你能讓國家隊和其他所有的體訓隊都效法嗎?
構建模式只是教育探索征途上的一程,遠非終極。總結模式也只是教育科研的一環(huán),只是為他人提供一種參考樣本而已,完全沒有必要激動得有如哥倫布發(fā)現(xiàn)新大陸那樣,更不必為此悲壯得“語不驚人死不休”。
三是玩過場
當學校和教師把教育科研功利化、庸俗化,僅僅當作是金字招牌裝點門戶的時候,“大轟隆”與“大躍進”也就在所難免。表現(xiàn)在課題研究上往往是立項熱情萬丈,實施無聲無息。“開題轟、中間松、結果空”,這樣的情形在中學教育科研中可謂司空見慣。說白了,搞課題無非是玩?zhèn)€名份,玩?zhèn)€架式,玩?zhèn)€過場。
同樣的情形,在一些標榜新課程的新課堂中,也是見怪不怪。為了體現(xiàn)“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好好的一堂課,總要被“新理念”折騰上好幾回:四人一組,小組討論!就像木偶上了發(fā)條,享受著“自主學習”的學生,時不時要被老師指令轉(zhuǎn)過身圍成一堆“討論”一番。至于教學內(nèi)容是否需要討論,學生是否渴望討論,討論的效果如何,教師和評課者則全然不顧。要的是形式,要的是熱鬧,要的是過場,如此“新理念”又能給“新課堂”帶來怎樣的“新氣象”和“新局面”呢?
教育科研是科學,是藝術,它要的是“腳踏實地”和“不拘一格”。只有不“玩”,才能大玩。
(作者單位:江蘇省吳江市高級中學)